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 创意作品项目——智慧社区命题(大学组)

本文发布于:2023-02-06 来源:辽宁省科学技术馆

一、命题背景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环境之中,社区可以是城市中的一个现代小区,也可以是农村里的一个村落或乡镇。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本项目以智慧社区为主题,旨在促进青年学生关注国计民生并付诸行动,积极投入到幸福美好的未来社区生活的创意、设计和实现中。鼓励青年学生通过关注真实的社区生活场景,结合调查研究,发现身边的问题,发挥创造力,从人文、艺术和科技的角度综合考虑,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原型系统,并完成相关作品的制作。

二、命题内容

本项目的主题方向为“智慧社区——社区服务”,鼓励参赛队伍大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参赛作品展示未来社区生活中智慧社区服务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哪些智能设施和公共服务?要求参赛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意,并通过原型系统加以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涉及社区环境的智慧监测、居民日常生活的智慧服务、社区的信息化管理等(不包含与社区垃圾分类有关的内容),例如(作品内容不限于以下示例):

1.社区环境的智慧监测,对社区的生态环境和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和管理,保障社区的宜居和安全。

2.为居民的购物、出行、医疗等日常生活需求提供智慧、便捷的服务,为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智能互动装置或辅助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3.进行社区信息化管理,包括社区动态信息的智能发布和接收、邻里智慧互助、村落和乡镇的信息化管理等,打造数字社区。

三、考查目标

考查参赛队伍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考查参赛队伍创意、创新、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呈现和展示等能力。

考查参赛队伍多学科知识交叉学习和应用能力。

考查参赛队伍的科研素养。

四、比赛规则

本命题面向大学组开展,每支参赛队伍由2-4名参赛选手(建议包括不少于1名女性选手)和1-2名学校指导老师组成。同一选手不得跨队参与同一命题比赛。鼓励同省份内跨校、跨专业组队。赛程共包括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各阶段规则如下:

(一)初赛

1.初赛为作品评审,各参赛队伍须按照以下要求提交作品文件:

(1)创意设计报告

1)内容要求:创意设计报告必须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①拟解决的智慧社区——社区服务相关的问题是什么?

②你的创意是什么?

③对相关文献、产品、应用系统或使用者的调查研究报告。

2)格式要求:以图文形式阐述创意设计报告,要求PDF格式,大小100M以内。

(2)作品方案

1)内容要求:作品方案必须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①作品设计思路、实现和制作计划。

②作品创新点。

③材料清单和相关要求,包括软硬件名称、类型等。

④制作过程,至少包括5个步骤,每个步骤需配合图片和文字说明。

⑤作品成果,包括外观图片、功能介绍、演示效果等,并提供必要的使用说明。

⑥团队成员介绍和工作分工说明。

⑦团队工作讨论记录表。

模板见附件1。

2)格式要求:PDF格式,大小100M以内。

(3)参赛承诺和声明

参赛队伍填写参赛承诺和声明,模板见附件2。打印签字后扫描上传,要求PDF格式,大小10M以内。

2.评审标准

(1)价值观

作品能够反映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通过作品传递科技向善的理念。

(2)主题符合性

作品创意与“智慧社区——社区服务”的主题方向相契合,能够通过作品反映出参赛队伍对主题内容的思考;作品设计能够很好地诠释主题,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3)科学性

作品主题、创意和应用等,均符合科学原理,没有科学性错误。

作品展示过程能够体现出相关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

(4)创新性

作品创意巧妙、独特,体现出创作者的新奇想法。

作品使用简单的方法或手段解决了相对复杂的问题。

作品能够为实现某种目的提供一种创新的、有意义的改进方法。

(5)技术性

作品的设计合理、恰当地应用了相关技术。

作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包括手工制作、数字制造、程序设计、数字建模等。

(6)实用性

作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能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作品可以为某一领域中常见的问题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方案。

作品设计合理,成本控制合理。

(7)完整度

作品方案内容完整,能够展示创作过程。

作品成果演示顺利。

(二)复赛

复赛可采用现场演示、作品展示和答辩方式进行,考查参赛队伍的作品操作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以及表演展示能力(演示形式不限)。

复赛参赛选手和学校指导老师须与初赛一致,如个别队员因特殊原因无法参赛,需向赛区组委会提出申请,但不可替换其他人员参赛。复赛规则由各赛区制定,须保障本赛区评审规则公开、公平、公正。大致规则可根据以下建议开展:

1.提交内容建议

(1)作品方案

内容和格式要求与初赛相同。

(2)作品视频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重要制作过程、作品操作和演示过程等。

要求5分钟以内,MP4、AVI、MOV或FLV格式,大小100M以内。

(3)作品代码

C、C++、C#、Java、Python 格式,100M以内。

(4)展示 PPT

大小100M以内。

(5)海报材料

图文并茂的展板设计稿,JPG格式,大小100M以内。

(6)参赛承诺

参赛队伍填写参赛承诺和声明,模板见附件2。打印签字后扫描上传,要求PDF格式,大小10M以内。

(7)作品成果

现场提交,可为实物、模型或其他形式成果。

2.陈述形式说明

(1)鼓励参赛队伍围绕参赛作品主题及内容选择恰当的演示形式,鼓励选手在答辩过程中重点展示作品创新点、技术点等专业水平。

(2)作品陈述不设人数限制,凡报名参赛选手均可参加(不允许指导老师参与)。

(3)陈述过程可辅以视频、PPT等配合说明。

(4)作品演示说明:要求参赛作品(实物、模型或其他形式)能够体现其设计原理及主要功能。

3.评审标准及注意事项

评审标准主要从完整度、创新性、技术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现场表现等几个方面考虑,重点考查作品创作的专业水平。

评审采用打分制,参赛队伍陈述完毕后,评委进行打分,并按照平均分的高低确定排名。如遇作品同分且无法判别获奖等次的情况,由评委现场对同分作品进行投票或打分来决定获奖等次。

评委遵循回避原则,如遇本单位参赛队伍作品,则该评委不打分。

(三)决赛

决赛参赛选手和学校指导老师须与初赛、复赛一致。同一位学校指导老师若指导多支队伍参赛,最多不超过2支队伍入围决赛。

如有赛区承办单位老师参与指导,可增加1名赛区指导老师,每位赛区指导老师最多指导2支队伍。

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最终规则将于比赛前约一个月公布,详见大赛官网。

五、其他要求

(一)参赛作品要求

1.提交作品不得为本大赛往届全国总决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

2.提交作品不得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

3.大赛组委会将对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抽样检查,重点对作品原创性等开展查新、查重审核。如有违规,一经查实,取消参赛资格。

(二)参赛纪律

1.答辩过程中,仅该参赛队伍的学生成员入场答辩,其他人员(包括分赛区领队、参赛队伍指导教师等)不得进入场内。

2.各参赛队伍须提前将答辩内容按要求提交组委会,答辩过程中不得对作品结构功能进行调整。参赛期间,参赛队伍自行保管参赛作品。

3.如对比赛有异议,可向大赛监审委员会反映。比赛现场服从大赛监审委员会的决定和指令。

(三)参赛队伍责任及义务

1.入围作品的队伍有义务参加大赛举办的相关展示和交流活动。

2.参赛队伍须承诺作品为团队原创研究成果,大赛主办方享有对其提交作品的无偿的永久的公益性宣传、展出、出版及其他使用权。

附件1 作品方案.doc

附件2 参赛承诺和声明.doc

文章主题词: 创意作品 智慧社区 科普创新实验
(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