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活动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的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学科组,聚焦西部营所在地(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特有珍稀物种保护的战略需求和国际关注,立足中科院驻滇单位在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演化与保护领域学科优势,根据营员知识层次和活动寓教于乐性,组织开展了滇池金线鲃的荧光标记及放流活动。 滇池金线鲃,属鲤形目鲤科金线鲃属,云南四大名鱼之首,在高原明珠——滇池形成之时同时出现了,故被称为“滇池古董”。1989 年其被列为国家II 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濒危等级,2008 年被IUCN Red List 评为极度濒危物种。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对其开展了近20余年的研究,2007 年首次突破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至今人工增殖放流200余万尾,在云南名贵特有鱼类的保护与利用、湿地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国际反响。 本活动从区域热点、学科前沿、趣味互动入手,科研人员亲自指导,走进中科院科研平台,来到风景秀丽的滇池,“学习-实践-认知-继续探索”环环紧扣:(1)专业知识学习——滇池金线鲃濒危机制、保护策略及鱼类标记放流等科学知识;(2)为滇池金线鲃“打针”——对滇池金线鲃进行荧光标记;(3)感受高原明珠滇池的风光,放流滇池金线鲃回家,体验科研中监测工作。(4)启发和引导所放流个体是否能在滇池中生存和繁衍,对滇池水体治理效果等思考和探索。